阅读历史 |

第422章(1 / 1)

加入书签

赵光义的脑子里像是装了一个风火轮,呼呼呼转了半晌只想到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:“当年,太/宗皇帝想要收回燕云十六州,都被辽军大败于高粱河,你们这么多年冗兵冗官冗费无一建树,朝上都是只有嘴巴子的迂腐文臣,现在的宋军力量能比得太/宗那时?”

说完,现场人人安静如鸡。

赵光义抬了抬自己的下颔。

宋朝本地人们:---

“我们此举,正是绍述太/祖太/宗,你这贼子竟然敢明褒暗贬太/宗皇帝,劳烦哪位看好他,我去衙门报官。”

年轻的青衫士人坚定的说道,连他身边沉稳的同班都没有阻止他。

如果一开始还只是怀疑一下此人的身份,现在就是肯定了,一楼大堂内支持报官的人很多。

赵光义喊住了转身出门的那个青衫士人,说道:“你在说什么鬼话?我明褒暗贬太/宗皇帝?我那是明贬暗褒,我这样一心向着大宋的人,在尔等看来竟然是细作!”

赵光义真的太伤心了,他都把他的心理阴影搬出来给这些人做前车之鉴了,竟然说他是细作。

赵匡胤不忍再看,下楼与那些人说软话,之说自家弟弟屡试不第便让大部分人理解了,然后许森又把赵光义刚才煮好的一锅奶茶端下来分与众人,这才解除了义愤书生的告官府危机。

仁宗位面。

自从跟着太/祖皇帝看到百年后的东京风气,赵祯就愧对先祖,此时却有些别样的感受,看这些青衫士人的表现,他大宋也没有坏到一无是处。

赵祯决定从他开始改变,他要慢慢扭转重文轻武的局面,收回燕云十六州,让大宋不再被后人戏称为“大怂”。

大明。

看家的朱标看到宋朝太/祖去北宋末年的一行,很难有感同身受之感,大宋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边缘,只让人唏嘘罢了。

毕竟困扰终宋一朝的燕云十六州,最后是被他爹派徐叔收回来的。

同情宋朝的同时,又有丝丝说不清的骄傲自豪。

这边,赵匡胤收拾好弟弟差点惹出来的见官之祸,三人便跟茶楼结了帐离开,走去何三提前通知好的一处清幽的街巷外等着。

人定之后,赵佶才一副富商打扮走出宫城的一个小门,在几位心腹的陪伴下走上夜色下更显得繁华的东京城。

赵佶是在一个路口遇见蔡京的,惊喜道:“丞相今儿个也出门了?”

蔡京虽然是个满朝廷有名的奸臣,但是随着地位上涨逼格也上涨了,带皇帝出来“访仙”的事儿他都不参与的。

再一个,他年纪也大了,熬夜伤不起。

可是今儿个情况有些特殊,他门下一人送来个世所罕见的瓶子。

到了李师师的独门小院儿,蔡京才抖抖索索的把那瓶子拿出来呈上,点燃着几十根蜡烛的屋子里灯火通明,所有人在看到蔡相呈上来的瓶子都忍不住屏住了呼吸。

透明的塑料能反射灯光,而蜡烛再多也不是现代光度强大的白炽灯,在一个巧妙的角度,能看见散开的彩虹一样的光芒。

站在赵佶身后的几个人都看见了,一位衣着素雅容貌清绝的女子坐在赵佶身旁,看得更仔细,小心地伸出手,见赵佶没有不喜便摸了摸,惊奇道:“这是什么东西?”

她也算见多识广,对这个瓶子竟然是一点头绪都没有。

赵佶是个容貌很文雅的中年男人,他也看不出来这是什么,真是前半生几十年都没有见过一回,但他不表现出来,温和地笑着看向蔡京:“蔡相,别卖关子了,快说说这东西你是从哪里找来的?”

蔡京低着头说了,再次表明关键:“底下人说献宝的三人是走海路来的金国人,臣担心是不是金国皇族---”

这些年金宋联系加强,别说海上之盟能不能成,几年之间两国中相互往来的商人和贸易行动是有明显增加的。

只不过现在的年份敏感。

宋金盟约已定,但朝中的大环境并不支持童贯等促成的宋金结盟,他们天天念,赵佶也被念得有些后悔,现在就是金国那边已经出兵他还没有派人。

主要是童贯还在南方平方腊起义,能让赵佶信任并且喜欢的武将朝中几乎没有,是以宋朝到现在都没有出兵。

听蔡京这么说,赵佶心里便有些含糊:“丞相的意思是?”

蔡京说道:“臣觉得应该见见,其实本不该先惊动官家,但看他们的大手笔,臣出面又怕怠慢了。恰好在街上偶遇了官家,如此既不郑重也不慢待,岂不是正好?”

赵佶想了想,道:“那就去叫他们过来见见吧。”

反正是在外面,如果说朝事,也好岔开,赵佶手拿着这个材质奇怪的瓶子打量,心里思忖对方带来这样新奇的宝贝,难道是金国那边其实战事吃力,想要来求大宋出兵?

已经等了三个多小时了。

许森倚着墙壁打了个哈欠,终于有种要见的是个大人物的感觉。

赵匡胤和赵光义俩老祖宗被晾这么久,心里的火儿已经是一拱一拱的。

何三从晕着红色光芒的街巷里跑出来,对赵匡胤三人招招手:“快,让你们进去了。”

虽然上面的人很重视这三个人,何三也很难对他们尊敬有加。

赵匡胤放下手臂,拍拍许森的肩膀,语气出奇地温和:“森森,回屋里睡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